图为作者(右起二)和同事在与病患者交流
在我院即将迎来开业一周年之际,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张国君在厦门大学报(2020年3月27日版)发表了《我在翔安东路2000号》的文章,深情讲述了筹建、运营翔安医院的历程和感受,全文如下:
1981年,我的医学梦想在中国医科大学的沃土上生根、发芽、生长,我一路带着这一梦想远渡重洋,前往日本和美国深造。2008 年,我回到亲爱的祖国,最终这一梦想深深地扎根在厦门大学,扎根在厦门市翔安区翔安东路2000 号——心秋白菜网。
厦门大学有着医科教育的百年梦想和实践。陈嘉庚认为卫生医学是国民事业的根本,“维新之道,莫重于卫生,人民身体之强弱,寿命之长短,与国家之兴衰,极有密切之关系也”。他先后为战乱中的中国捐款、筹款,呼吁重视教育与医疗。1921年,受陈嘉庚所托,林文庆出任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是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医学硕士,同时在南洋经营银行、橡胶等产业。以他的医术和产业,他本可以在新加坡过着优渥的生活,可是他选择了为厦门大学奉献。办学筹款之艰难曾让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三次回到东南亚,挨家挨户拜访、筹措办学经费。后来更是自己在鼓浪屿家中开诊,赚取诊费用于办学。在动荡的年代里,是怎样的一种真正的理想主义精神驱动着两位先驱支撑起风雨飘摇中的厦门大学?他们鞠躬尽瘁的精神使我铭感不忘。
尽管陈嘉庚和林文庆不遗余力地投入教育、卫生健康事业,他们创办医科的设想却未能在有生之年实现。从1922年大学增设药学部、拟建设医科教室开始,几十年,三次筹划,都先后因为经费不足或是国内大学院系调整而搁置。
百年医科梦的种子在尘土下蛰伏了半个多世纪之久,终于发芽。1996年,厦门大学筹建医学院,新加坡名医林延龄受聘出任院长,结束了闽西南没有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并逐步打下了临床、教学、研究的基础。
2017年4月,受厦门大学副校长韩家淮等领导的邀请,我正式受聘厦门大学,担任附属翔安医院执行院长,负责筹建这所集医、教、研和预防为一体的研究型综合医院。与其说是担任这艘医疗巨轮的船长,但是在起航之初还不如说仅是一艘“冲锋陷阵”的冲锋艇上的小船长。
医院筹建之初,第一个挑战就是办公场所。因为工作需要,筹办医院的其他同事都在翔安校区办公,而我作为医院的负责人在思明校区开展工作。我常常在思明校区的咖啡厅里一坐就是一天,我自嘲“咖啡厅游击办公”。从中国医科大学斑驳的诊室,到日本整洁肃穆的医学楼,再到美国空旷郊区的办公楼,再到学校思明校区的“咖啡厅办公室”,虽然经历不同条件的办公场所,但是,我的医学梦却愈发清晰、明亮。
2018年11月10日这一天,我们终于如愿搬进了医院大楼。楼房崭新,没有一丝人气,甚至也看不出这就是医院。农田环绕的医院建筑群,孤单地耸立在翔安东路的高架桥和原野之间。外围的道路还没有铺好,雨天来临,当我们走过的时候,鞋底上都会沾上厚厚的一层泥浆。或许这就是各种意义上的“脚踏实地”。看着我们亲手培育、养护、辛勤浇灌的成果,我仿佛体会到了父母抚育子女的艰辛,个中辛苦,难以为外人道。
陈嘉庚和林文庆强健民族体魄的梦想,与今日我们筹建直属附属翔安医院的故事跨越时空,遥遥相应。他们以身垂范、认真忘我的榜样精神鼓舞着我,当我们遇到筹办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时,陈嘉庚那一席席话像是烛火,照亮了我们寂寥前行的夜,激励着我们砥砺向前。筹建医院的这段令人难忘的经历,也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处,只要心如明镜,梦有方向,那么这样的奋斗便是有意义的。经历了医院筹建初期的艰难,我们才更能明白和感恩现在的所有,以及心中医学信仰的重要性。
在努力了整整三年之后,我们的翔安医院终于在2019年4月6日正式开业了。开业典礼前夕,我和同事们都一夜难眠,不仅是因为开业典礼的组织忙碌,也是怀揣着一颗展望未来、对医院发展充满憧憬的心。开业之后,医院在临床方面得到了师生和附近居民的一致好评,科研成绩亦是实力不俗;我们用心维护的建筑和设备也得到大家的认可,各方来客,甚至包括诺贝尔奖得主Bruce beutler、剑桥大学创业中心主任等知名访客,都对医院整洁明亮的环境、医务人员踏实严谨的作风留下了深刻印象。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厦大百年的医科梦想,终于在一代代厦大人的传承和努力实践中,变为现实。百年来的一幕幕,谱写成了一个个故事,映出了患者的一张张笑脸,映出了医科生一个个专注的眼神,映出了白衣天使日夜守护的背影。此刻的我,不仅仅是一个宣誓过《希波克拉底誓词》的普通医学人,也是肩负重任和诸位同事一起为翔安医院的美好明天而努力的开路人。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续写好厦大百年医科篇章!